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2010 二度蜜月 - 13 - 金。湯普森故居



三年前
就聽人家說一定要來這裏看看
那時時間太趕
沒來參訪

今年再來曼谷
才剛入住飯店
行李一放下
就搭捷運來這裏一探究竟


Jim Thompson 的故居隱身在一處幽靜的巷弄底


巷弄二旁都是高級的私人住宅

我們沿路走進去時
就有門房詢問我們要去哪裏?
(可能也是為了他們的保安吧?)

說 Jim Thompson musium
他們就會指著巷底…
Go Straight. You can see it at the left side.


連巷子兩側都有這樣的花槽裝飾
不知是這一區的社區規劃
還是泰國政府為了巷底的 Jim Thompson 故居而特意做的?


到了
大門側有株大樹
結的果實像錢幣一般圓圓地吊在樹枝上


圓圓的果實…
只可惜這裏地面打掃得太乾淨了
沒法子撿起來拍個仔細……


Jim Thompson 的故居
現已成為博物館……


裏面的水池裏養了二條巨大的鱷雀鱔…
這二條大約有 150 cm …

鱷雀鱔在台灣水族界常叫它鱷魚火箭
它也是我小時候夢寐以求的觀賞魚之一……

它是古代魚類的孑遺
可以用肺呼吸
能忍受長時間離開水面
也能適應水質的改變

菱形的魚鱗讓它全身看來像穿了盔甲的武士

雖然成魚看來嚇人
但它的習性在大魚來講算是溫和的
和主人混熟了
還可以讓人撫摸呢


水池旁邊種了一排的直立型天南星
可以長到二樓高呢!


Jim Thompson 的故居採用泰國傳統的柚木高腳屋形式
木料之間的接合使用 楯接
完全不採用任何的釘子來接合

他的故居和園林的設計
精巧的把熱帶雨林融入在建築中

園林和房舍相輔相成
互為主角
也互為配角


庭園入口處有這樣一大串的赫蕉
花序長到都快垂到地面了
可以做門簾了!

Jim Thompson 的故居
在台灣的旅遊書裏很少介紹
但像 Lonely Planet 等國外的旅遊書
都會專門介紹到
而且會特別標示為 "必去的景點" 之一


綠蔭扶疏處
鳥鳴隨步來


涼風徐徐
暗香浮動


灑落一地金輝


蟲鳴唧唧
故人何處?


千古的菩薩
立看千古的風霜


老樹昏鴨
坐看一地的浮華


這裏有英、日、泰文的解說
雖然沒有中文解說
但很貼心的印了中文解說單
雖然是簡體字
但也感受到泰國政府看重華人的旅遊品質


解說時間都是固定的
在等待的時候
就可以到處繞繞逛逛
或者在樹下的椅上坐著乘涼


這裏的樹幹都不孤單
都有小小的綠意裝飾


裝飾起來
好不熱鬧!


看到這個葉子
好…令人嫉妒的波浪……


水缸裏的浮萍
和台灣的水萍不大一樣……
大小差不多
但比較長……


院子裏有碩大的觀音座蓮蕨……


這個…
好像是 Jim Thompson 的僕人住的地方


Jim Thompson 房舍的主大廳…


屋內的導覽是不准拍照的…
所以屋內的一切就只留在腦海裏了


主大廳外的矮牆
有中國的味道

畢竟 Jim Thompson 在中國待過一陣子…


花木扶疏的小後院…


這個鯉魚雕飾木版來自中國
在當時
上頭都有美麗的漆色
魚的鰭都可以打開來的……


院子裏的乳斑千年芋


泰國人的傳統房舍
一樓不是住人的
二樓才是主人主要活動的場所

房屋裏也沒有盥洗設備
這對 Jim Thompson 這個美國人來講真的很不方便
所以他在自己家的主臥房裏
"藏" 了一間盥洗室!

我們也見到當時給小朋友用的夜壺
小男生的是小貓
小女生用的是小青蛙

那個小青蛙真的是很可愛
好想找一個帶回去給小寶用……


這裏也設有餐廳
餐廳外的水池
有這麼大的…
水芋頭!


好高呀!


售票口外有盆剌芋


這個刺芋
在印尼的植物園
及新加坡的公園裏有見到過


一些地被


樹幹上只簡單的種上腎蕨……
也把粗硬的線條給柔化了


一排的落檐……


這房子建的很有趣
我們所站的位子
應是庭院
理應有個大門

但要進入 Jim Thompson 的屋子
卻要從後方繞過
再由階梯上二樓
才進入主客廳

不知是原設計就是如此呢?
還是因時代的變遷
房舍的後院成為今日的前門?


晚餐
到 灰狗餐廳 用餐……


餐桌上的摺紙小擺飾……

(我很喜歡那個筷子…)
(手感很好……)


我點了他們最新出品的
"複雜麵"!

有多複雜?
看這樣子
知道怎樣吃嗎?

吃法:
萵苣葉一片
上再加一片麵片
(就是那個像尚未切絲的粿條…)
(我也不知道該怎樣稱呼它…)
之後淋上那熱呼呼的肉燥
及左方的調味料……

滋味如何?

我只能說

太讚了!
下次我還要來吃!


老爺點了炒飯
雖然很多人推薦這裏的炒飯好吃
但老爺說他吃了
沒有 "感動" 的感覺……



後記:
About Jim Thompson

鑄劍為絲 定居泰國

Jim Thompson 於 1906 年出生於美國的特拉華州
曾在著名的 普林斯頓大學 和 賓西法尼亞大學 就讀
畢業後在紐約從事建築工作

二戰爆發後
Jim Thompson 被徵召入伍
分配在中央情報局工作
之後被派到亞洲

日本宣佈投降後
Jim Thompson 從陸路進入泰國
立即被泰國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百姓所吸引

接到退伍通知書後
他立即選擇了留在泰國繼續發展
而非回到美國

他在泰國初期時
曾擔任東方酒店的修復設計工作
他的興趣不久後就轉移到了泰國絲綢上

在那時候
泰國傳統的絲綢技術已經瀕臨失傳
傳統泰絲的銷路在機器製造的廉價絲綢的競爭下越來越窄
市場萎縮
乏人問津

但 Jim Thompson 卻認為泰絲的色調鮮豔
質地厚實
一定能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

於是他到泰國農村收集了一些成品
帶到紐約向時尚界的朋友們展示
果然獲得了好評

因此他決定終一生之力發展泰絲


湯生絲業 名傳天下

在 19 世紀 的 40 年代
他剛開始在泰國創業時
僅有少數的泰絲織工還留在首都曼谷
大多數都因為生計無著而返鄉種田

湯普森為尋訪優秀的織工
多次到鄉村各地招覓技術高超的織工

他還引用先進的科技
改良泰絲製作過程中的技術性問題
用當時較為先進的工業快速染色法改良了傳統泰絲的上色過程
還聘請了西方的設計師
為傳統的泰式花紋增添時尚的元素
僅僅幾年時間
湯生絲業的產品就打開了市場
接到大批訂單

泰絲與中國絲是世界上兩大類絲綢
中國絲由白色蠶繭繅成
其成品柔軟、輕薄
被稱為“軟黃金”

而泰絲則由金黃色的蠶繭繅成
其成品比中國絲硬
色澤更為光亮
製成的衣服挺括
顏色經久不褪

湯普森充分發揮了泰絲的特點
不僅出售成匹的絲料
還將泰絲製成絲巾、桌巾、領帶、箱包、配飾等

他的公司開業後沒幾年
電影《國王與我》採用了其產品製作服裝
一下子使得泰絲入了西方時裝設計師的“法眼”
湯生絲業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


帶動泰國絲業發展

湯生絲業取得的巨大成功
使泰國人重新看到了這項傳統工藝的價值
到了 1960 年代
泰國各地至少有100家絲綢公司重新開張
雇傭了數以萬計的織工
泰絲成為當時最負盛名的泰國特產

為了表示對湯普森重振泰絲工業的尊重
泰國人尊稱這位美國人為“泰絲大王”

時至今日
“湯生泰絲”依然是全泰國絲業中品質最好、價格最高、設計最時尚的品牌
僅在高級商場、五星級酒店和國際機場中設專櫃

Jim Thompson 對泰國傳統文化的貢獻不僅限於泰絲
他對泰國藝術和建築也充滿了興趣

他在 1959 年在曼谷市中心建成的住宅被稱為“湯生園林”
是泰國最好的接合柚木傳統建築

它保留了泰國最原始的傳統建築造型
房屋全部為高腳屋式
紅漆外牆、枝形吊燈、黑白大理石、木雕花門……
每一處細節都展現了濃郁的泰國風貌

1967年,Jim Thompson 到馬來西亞金馬倫高原旅行離奇失蹤
至今都沒有任何線索顯示當年他發生了什麼

1976年
泰國宮廷直接委派官員成立了湯生基金會
正式接管湯普森的產業和湯生園林

直到今天,湯普森失蹤前最熱愛的兩樣東西依舊是泰國的驕傲和遊客的最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